“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段话意味着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践要遵循学科逻辑、学习逻辑及生活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回答关于做事的五个根本问题:为何做?用何做?做什么?如何做?做得如何?
01主题性统整:为何做与用何做?
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主题,不同于统编教材“双线组元”中的人文主题,是在特定人文话题中用以解决真实问题的学科观念,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特定的内容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优秀外国文化、科技进步与日常生活等文化主题中的一个话题。比如“爱与责任”“社会公德大家谈”“家乡文化探究”等,与学生的生活相连。
其二,真实的情境问题,是学生在特定话题中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这里的真实,有三种情境:一是现实的真实,真人、真事、真场合,产生问题解决的实际需要。二是可能的真实,虽然是别人的事,但自己极有可能会遇到,产生真实的换位体验。比如,小明成绩不理想,却想参选班干部,因此被同学笑话。这样的尴尬事,每个人都会遇到,该如何用话语来化解。三是虚拟的真实,明明是假的,却往往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至比真的还要真。比如,学生一旦代入并扮演课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就会直面角色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三,统整的学科观念,是学生用来解决真实问题的学科知识。有专家认为,学科观念是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最具解释力、统整力和渗透力的核心知识,内含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思维等。语文学科观念是语文要素的上位统整和实践指南,可以表述为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金句”。比如,《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船长》组成的单元,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为语文要素,我们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凝练成这样一个学科观念:像聪明人那样思考问题。这样的学科观念才能让学生在梳理与探究中,发现旁观者、孙膑及船长等聪明人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以实现自身的改变。
只有文化主题而无特定话题,过于宽泛的学习往往会跑题;只有特定话题而无真实问题,脱离实践的学习常常异化为做题;只有情境问题而无学科观念,就事论事的学习难以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学习主题以学科观念将文化主题中的特定话题与真实的情境问题加以统整,凝聚成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学习生长点,解决了为何做与用什么做的问题。
02关联性任务:做什么?
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来驱动学习,必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任务,既要关注任务内在要素的关联性,又要关注系列任务之间的层次性,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一,任务内在要素的关联性。完整的任务包括六个要素:一是目标,明确要做什么事;二是角色,学生以什么身份去做这件事;三是对象,对谁做这件事;四是时空,何时何地做这件事;五是表现,怎样去做这件事;六是结果,这件事做成什么样。六个要素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在任务设计中需要遵循要素的关联性及一致性。比如《西门豹治邺》中,我们将“简要复述故事”这个语文要素凝练成具有普适性的“用事实说话”这个学科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西门豹调查民情后,要给魏王写一封奏折汇报情况,要求不超过50个字(不含标点)。如果你是西门豹,该怎么写?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以“西门豹”的角色,给“魏王”写了封奏折:“禀大王,邺县既有天灾又有人祸。年年干旱不说,还有巫婆和官绅勾结,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钱害人,逼得百姓四处逃亡。”言简意赅,妥帖得体,体现了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其二,系列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围绕学习主题设计的系列学习任务之间,如果缺少内在的逻辑关联,就变成了任务拼盘,而不是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就是要以真实的问题解决为主线,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资源,按照“做事”的实践逻辑,确定要做哪几件具有挑战性的“大事”,体现“做事”的连续性与层次性。比如《西门豹治邺》中,我们在写奏折的任务基础上,连续设计了两个有挑战性的情境任务:一是劝邻居回来。西门豹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破除了迷信,老百姓奔走相告。如果你是一个当天在场的村民,请你用上西门豹的三个“借口”,把逃到外地的邻居劝回来。二是动员百姓开凿水渠。兴修水利持续了很长时间,当地的百姓厌烦劳累,不大愿意继续干下去。如果你是西门豹,会怎么激励老百姓呢?请你写份“百字演讲”,用最少的话激励最多的人。三个情境都是交际性任务,都要用事实说话,但是难度有层次:第一个写奏折,提炼文中关键信息就能完成;第二个劝邻居,需要写清西门豹的三次惩罚,阐明利害才能说服别人,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三个作演讲,文本中是个空白,需要学生凭借课外资料提取观点和事实,还须推敲话语的现场感染力,难度再上一个台阶。这样的“登山式”系列任务,才能持续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