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学生步入系统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往往缺乏自主探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的阶段性特征为英语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使学生初步形成英语语感,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阅读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小学教师应当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针对学生阅读积极性低下、课程开展不顺利、阅读教学无效果等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现阶段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阅读学习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阅读的学习与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英语阅读学习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系统,从理解到运用,从教师引导到自我学习的几个阶段。此外,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不管是处于哪一阶段的学生,都制定同一个教学目标,采用单一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科学的教学,会造成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在英语阅读时得不到基础的指导,也会让高级阶段的小学生失去阅读的积极性。
2.阅读形式化
小学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通常是先教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向学生解释生僻词汇的含义,接下来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语法,最后完成阅读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阅读题目的解答,并没有对英语文章的文化背景、词汇运用、语法拓展进行深入剖析。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形式化地进行阅读,机械性地完成阅读习题,完全忽视了阅读对于英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重要意义。
3.轻实践
英语阅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会因为追赶教学进度而将阅读教学搁置,让学生采用课下阅读的方式完成阅读练习。这种“课上不重视,课下不指导”的教学态度,最终使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这种状况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英语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不够重视,缺乏英语阅读教学的专业知识,没有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能力。其次,小学生普遍掌握较少的词汇量,其英语知识水平有限,对于英语阅读产生畏难心理。
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英语
学生能够主动、流畅地利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交流是英语阅读的基础。“说”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创设英语情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沟通习惯,为英语阅读带来便利。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带动着课堂的整体节奏,忽视了英语情境的创设,或者创设的情境不够民主、轻松。通常,教师会通过用英语提问来鼓励学生说英语,但是有时候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更加注重的是“纠正”而不是“引导”。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不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会使学生因为纠结于“对” 与“错”而害怕回答问题。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以引导和启迪为主,在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下, 改正学生口语表达上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一篇英语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讲解重点的词汇,重点讲解词汇的释义、使用情景。此时,教师可以列举出错误的例句,让学生“找问题”。如“she”“he”两个单词分别对应男他和女她,教师可以指着一名小女生说:He is my student。对于教师的错误表述,学生会觉得教师与自己一样,在表达上也会有失误,此时学生会积极地纠正教师的错误,对建立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创新朗读教学方式。
小学时期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有效的集中,其阅读知识水平也相对有限,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进行英语阅读,同时,默读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朗读教学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就英语课文或者其他辅助文本展开朗读教学。这类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初步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英语课堂的时间有限, 学生朗读训练不足。第二,集体式朗读教学不易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第三,阅读文本过于单一,不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开展另一种朗读教学方式。朗读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重在以活动形式多样性、活动内容趣味性、活动评价多元性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朗读、口语表达等综合能力。朗读活动的主要方式有个人朗读比赛, 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问题;角色扮演,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侧重,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精神。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对文本理解、口语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爱上阅读。